后勤保障部:深化改革,实现高能效治理
后勤保障部持续深化后勤保障机制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内部治理效能,用现代化治理体系促进后勤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优化内设机构,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商贸办公室。简政放权做实中心实体,以中心为单位组建党支部。加强班子和中层骨干队伍建设,本年度引入3名年轻干部、20名科办主任和副主任进行轮岗。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为规范后勤保障运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制定了内部控制手册、采购管理细则、修缮工程管理办法、公寓管理服务标准等20项规范性文件。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按照科学设岗、精干高效的原则,精简人员117人。举办育人服务、食堂厨艺、水电维修、运输服务、接待服务、物业服务、园艺绿化等7大类、11项技能比武。组织1000余人次参加消防安全、廉洁教育等培训。引入专业安保负责学生园区安全保卫。
四是强化内部治理。合理编制内部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优化货物和服务采购流程,缩短采购流程和周期。规范员工招聘、考核、调配、续聘、解聘等人事管理工作,精简审批程序。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措施落到实处。
土木工程学院:“三个注重”推进百廿土木文化涵育工作
针对 “发扬优良传统,涵育先进文化尚需加力”这一问题,土木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办学120周年文化建设主题,以“三个注重”为工作主线,推进百廿土木文化涵育工作,学院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氛围持续浓厚、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一、注重文化传承、打造经典文化读物
积极传承百廿土木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邀请陈政清院士领衔成立顾问委员会,组建“老-中-青”编撰团队,系统梳理学科发展历程、多方收集珍贵历史资料、深度挖掘重要人物典故,在院庆典礼上发布《湖大土木百廿育人记》,对办学治院经验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发展建设成就进行了系统展示,挖掘、凝练了“培养八位院士、六位工程大师”等标志性成果。
二、注重文化环境、改善办学文化条件
美化人文环境促进文化育人提质增效,按照“系统规划、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全面加强展厅展区建设,深挖文化潜能、释放文化活力、彰显文化底蕴,打造了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展示厅以及学院文化长廊、院史馆、历史文化展厅,赋予了文化载体在以文化人、成果展示方面的双重作用,建成了土木研享空间、非机动车停车场、实验构件预制场,同标准、同配置改善了教研室/支部活动室设备设施条件,开展了土木有我-最美证件照拍摄活动,将服务育人理念践行在实处,将为师生办实事落实在细处,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认同、幸福指数和归属体验。
三、注重文化氛围、提升学科文化内涵
注重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营造正能量文化氛围,将氛围营造作为系统工程统筹谋划,作为提升学科文化内涵的重要抓手落实落细。着力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实施了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揭榜挂帅计划,鼓励支持青年人才转型新兴学科方向、融入工程项目实践、参与公共事业服务,开辟了网络思政育人新土壤,开设“砼你有话说”成长辅导专栏和思政育人号“小淳与小丛”,聆听学生心灵声音;紧扣主题、多措并举、一体推进、贯穿全年营造院庆氛围,举行了“弦歌两甲子 同心向未来”系列院庆活动,打造了VI视觉识别系统、宣传画册和文化衫等文化作品,推出了《学长学姐欢迎回家》《时间之敬土木年华》视频、纽约时代广场图文展和一江两岸主题灯光秀等宣传作品,相关活动受到人民日报、科学网和湖南新闻联播等官方媒体报道。
土木工程学院:一本三能四梁八柱支撑培养经世致用土木领军人才
针对 “学院在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较为滞后”这一问题,土木工程学院深刻总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逐步构建了“一本三能四梁八柱”人才培养模式。
一、立“一流教材、一流课程”之柱,架“专业资源优质化”之梁。
完善组织-引导-培育-监督-激励的“五位一体”教材建设机制,投入经费70万元,开展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新工科数智化系列教材编撰工作,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获批了智能建造新专业,开设了智能土木实验班、低碳建筑实验班,成立了智能建造系,引进了3位智能建造方向的新教师,为新专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二、立“数字平台、社会实践”之柱,架“实践教学数字化”之梁。
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远程实时交互式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实践教学生态链,推动现场实习与云端“主播”相结合,创新性解决实习基地容量有限、实习终始步调分散、实习地域分布广泛、实习接触面局限等问题。
三、立“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之柱,架“双创育人协同化”之梁。
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组织多学科导师队伍、配备专门场地和仪器设备,按照项目制开展创新训练,培育学生复杂工程思维和扎实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以赛育创、以赛优创、以赛延创,荣获“先进成图”大赛团体赛一等奖、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世界暖通空调学生科技竞赛亚军等国内外奖项69项;联合建规院和相关企业,创新开展专业认识实习、联合毕业设计和跨学科交叉竞赛等培养活动。
四、立“国际平台、高阶师资”之柱,架“国际交流长效化”之梁。
搭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学术平台、海外教授暑期课堂教学平台、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会议交流平台,创建中国建造4.0国际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
党委保卫部(处):聚焦服务师生,着力提升校园交通治理效能
组织开展巡察整改工作以来,党委保卫部(处)在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为重点,着力推动校园停车位增建,大力优化校园出行环境,持续强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治理,校园交通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师生出行便利程度得到提高。
一、大力推动校园停车位增建
完成八舍前坪、五食堂前坪、七舍前后坪、六舍内坪、十舍后坪、九舍后坪等处机动车停车位增建修缮,增加可用非机动车停车位230余个。推动非机动车停车位增建修缮工作,在综合楼、理工楼、游泳馆、新研楼、电气院楼群等教学楼周边增建非机动车停车位1200余个。
二、全面升级改造车辆道闸系统
制定《校园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方案》,于暑期加紧完成了道闸系统升级建设,全面更换30个路口前端老化道闸识别设备,升级管理平台硬件设备,改善道闸系统因老旧而识别不灵等问题,提高车辆通行速度和效率。
三、优化校园分区域封闭管理设施
牵头制定实施了校园分区域封闭管理设施优化工作方案,以绿化隔离带、通透式栏杆、出入智能管控设备等科学调整东方红广场西侧、校医院背面通道、工商管理学院闸机口、建筑与规划学院前坪和信科院通道等5处局部封闭管理设施,在兼顾校园安全管理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障师生出行便利。
四、重点治理校园及周边拥堵问题
优化综合实验大楼东面等路段交通线设计,实行限时单行;协调交警在天马学生过街通道设置智能红绿灯;上下课高峰期在核心教学区安排专人引导非机动车停放并对违停非机动车进行清理;完善牌楼路周边停车场、车辆禁停指示牌设置,增设牌楼路禁停标牌和停车场指引牌,协调交警加大牌楼路巡查管控力度;在财院校区大门外路段安装设置中央护栏、设计研究院路口安装交通锥,有效解决因违停占道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五、着力强化重点部位交通安全保障
协调政府部门在天马学生公寓阜埠河过街通道新建智能红绿灯设施,极大提升师生过街安全保障;在阜埠河路地下通道集中施工期间,安排专勤力量2人负责阜埠河路园区北门高峰期学生过街交通指挥,保障学生安全过街;在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设立交通护学岗,维护接送学交通秩序;强化高峰期主要路口交通指挥、疏导,全力保障交通安全。
巡察整改工作启动以来,党委保卫部(处)着力破除校园停车资源高度紧张客观限制,校园可用停车位有所增加,车辆出入效率有所提高,师生出行环境有所改善,确保了校园“零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发展联络处(教育基金会):谋划发展联络工作提质增效,资源筹募效果显著
持续夯实全校筹资体系,加强学校统筹和院系协同,发挥枢纽作用,积极广泛对外联络、主动筹划捐赠项目,动员更多的校友和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围绕学校人才强校和学科发展等核心战略积极筹募资源,取得关键突破。
一是对标头部高校典型做法,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做好大额战略筹款。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强校等核心战略需求,调研头部高校典型做法,打造讲席教授、科研基金等品牌项目。在人才引进方面,熊晓鸽讲席教授基金1000万元、大麓英才基金500万元、小米青年学者基金500万元等逾2000万元;在科研捐赠方面,岳麓书院《周易》经学研究资助项目、太和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等逾2000万元;在创新创业方面,湖南大学李时俊创新创业基金等逾1000万元。
二是创新捐赠联络机制,夯实校友捐赠的主渠道作用。与校友办、各地校友会、各学院联动,积极参加各地校友会活动、各学院值年返校活动,持续广泛联络校友,打造捐赠榜样,激发“校友圈”捐赠。2023年新增校友捐赠协议金额近4000万元。用好“微爱·筑梦”公益行动抓手,打造毕业季和校友活动两个筹款主阵地,全面营造荣校爱校、感恩反哺的公益氛围。毕业季深入学校毕业典礼和各学院毕业典礼,组织现场劝募活动27次,引导近500名毕业生开启反哺母校的第一次捐赠;参加上海、深圳、沈阳、成都等全国各地校友活动20余次,创新一起捐、画作认捐等微爱新玩法,形成了喜闻乐见的公益+校友活动的“微爱”模式。